最新消息:

【imtoken手机app】​丰德园,一个绕不开的视点

imtoken资讯 imtoken钱包官网 30浏览 0评论

有朋友见面问,最近还在写小说吗?我愣了一下。掐指一算,自长篇小说《忧郁城》后,已有四五年没写小说了。

可自己也并没有闲着。忽然就感悟到,近几年自己身上的变化,不只是发生在表达方式上,写作体裁的改变,反映的或更应是与此相应的人生关注点的变化,在我身上又似乎绝非偶然地以当前这个年龄为界:迈入标志老龄的耳顺之年,目光也自然表现出对于身处环境更多的停留和留恋。

《情幻》《伤感而又狂欢的日子》《自己的故事》《成长是多么不容易》,是之前小说的典型标题;《秋霞圃》《汇龙潭》《古猗园》《六一新村》《州桥》《一条街》《安师》等,是近期文章的多见篇名。这些命题也在告诉我,我曾经只是将专注于内心景象的状态理解为生命应具的“深沉”,如今我则认为与年龄相适的成熟,理应包含对身边不同事物的留意,对经历过的人生“物质层面”的触摸和感悟。

古猗园内戏鹅池、不系舟

在我的小说里也曾出现过秋霞圃,但那只是一所背景“校园”而已,并不具有自身独立的形式意味。一些曾经隐姓埋名的奇石名筑,在我的记忆里更是几无印象。现在当我重新看到它们时,恍若隔世的感觉中,它们似乎也确乎与我无关,它们原本各具形貌,各有各的故事,未尝因某个身边过客的记忆而有所消长。

曾为城区一中校园的秋霞圃内,原教室楼前,嘉定名石“米汁囊”

我想说的是,在个人的成长记忆中,对环境的印象大概率会出现明显的“误差”,恐怕也是我们这辈人的特征,它给我们的影响很容易会指向某些固有认知和价值观。在自己写下若干篇关于成长的小说后,如今我难免会对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,即如我所写,“凡我所经历的,即是我所以为的和所感知的吗”?答案几乎是否定的。然而,比如嘉定孔庙棂星门前,那道连接育才、仰高、兴贤三牌坊的石栏杆望柱顶部的72座古石狮子,曾经被“多此一举”加封的封套,不也是值得信以为真的吗?

嘉定孔庙仰高牌坊下的石狮子

如今,当我的关注点常常落在身边尚存的那些曾被“错过”的事物上时,我很容易为之动容。我曾在拙文《汇龙潭》里写过一座栉风沐雨几个世纪、40多年前从城外原古道旁迁建于此的花岗石井亭,简单的功用,讲究的用材和建造,如木作般打造出榫卯结构、歇山顶和屋脊雕刻等。在它面前,我也还会不时伸手触摸一下。更不用说上述孔庙门前那72尊小石狮子和两尊大石狮子,关于它们的文字很多,每一处都会用上“栩栩如生,神态各异”。大石狮子的腿脚部位,不知被多少只手抚摸过,已变得光润如玉。

这些制作不仅早已不具实用性,也已然超越观念的形态,成为一种神奇的存在:当我们伸手触摸它们时,宛如触摸到了历史的面容和祖先的温度。毋庸置疑,在它们诞生的年代,它们就已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品,可是我们并不知道它们的作者是谁。我不由得就想到木心曾为此感慨:在远远的古代,艺术家在艺术品上是不具名的。艺术品一件件完成,艺术家一个个消失了。福楼拜也说过类似的话:呈显艺术,退隐艺术家。

在我的人生经历中,出发地和回归点竟都和江南园林有关,一头是旧园秋霞圃,另一头是曾为2019第二届长三角古典园林文化论坛圆桌对话会议现场之一的新园——丰德园。曾经是懵懂学生,如今是“退隐”过客。这一命运的安排,似乎就为给我机会,弥补曾经的“错过”。

丰德园-来远舫(不系舟)

作为今人造园的尝试,丰德园同样表现出不凡造诣,如工艺繁复、精致华美的梅花亭顶棚构造,如气象万千、栩栩如生的砖雕影壁。有幸的是,我还能很容易地见到它们的制作者。不必说,他们都是普通“匠人”,他们也不自以为“艺术家”:在当今艺术家们的“具名”“印章”日显重要时,他们仍然只是“呈显艺术”。那么,按此逻辑,若干年后,关于这座园子,仍然没有人会知道他们。我也曾翻阅过一些古代园记,其中确实也少有关于“匠人”的记载。如果说,这是过去园记作者们的一个“疏忽”,那么毋庸讳言,它已成为今天的我一个绕不开的视点。由这个视点很容易看到一个群体,身怀绝技,默默无闻,其“前世今生”,对应的是一种本土文化生命的源远流长,是从秋霞圃、汇龙潭(孔庙)、古猗园到今人造园的生生不息。

丰德园-如意廊桥

转载请注明:imtoken钱包下载_imtoken钱包手机端下载_imtoken官网【最新版本】 » 【imtoken手机app】​丰德园,一个绕不开的视点

发表我的评论
取消评论
表情

Hi,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!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 (必填)
  • 网址